校园里流动的“志愿红”,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助力救灾防疫
  •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21-08-17
  • 点击:473
  • 来源:原创


校党委书记、校长李京辉(左一)带头参加志愿服务

搬运物资

志愿者带领避险居民儿童学习手工制作

学校纪委书记史秀丽(左一)和政教主任张丽君(右一)连夜为”爱心蒸包“搬运学校提供的蔬菜

防疫工作志愿者陈卓(左二)维持居民排队秩序

来卫航(左一)和苑锋(左三)服务检测居民

防疫工作志愿者李水冰(左一)、何泊(左二)引导检测居民

党员志愿者苗畬穿上防护服登记居民信息

党员志愿者杨燕敏的孩子舒奕杨在核酸检测一线服务

陈文龙(左一)和宋琳琛(左二)在高速口执勤

王通、张洪涛夜间在高速路口执勤

学校优秀志愿者苗畬登上央视频

“老师们好,我校被社区指派为第四次核酸检测点,为顺利完成此项工作,现紧急招募学校附近的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维持秩序等工作。”“我报名”……在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微信群里,这是近段时间最常见的接龙。

8月15日,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为学校所在思源社区3000多名群众提供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该校党员教师纷纷踊跃参与,积极宣传普及防控知识,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为郑州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在该校校园里,党员佩戴党徽、志愿者身披红色马甲,组织排队、引导群众、登记验证,各项关节紧凑连贯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工作人员,穿梭在警戒内,让校园里处处流动着志愿”。

近一个月来,在郑州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期间,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园里身穿志愿者马甲的“流动红”一直在校园里流淌,有时是一“红海”,有时一条“红河”,他们流动在校园里,分散在师生中。听到召唤,志愿者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最紧要、最关键的地方,守学校安静、护校园平安。

安置避险居民,志愿”涌出满园暖

7月21日,是郑州遭遇“7.20特大暴雨”灾害的第一天,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就已经连夜将避险居民安置需要的教师、水电、宿舍准备停当。在中原区宣传部、街道办、思源社区的指导下,该校的志愿者陆续集结,为避险居民提供帮助。

副校长高勤华、焦火锡,中层干部辛云昌、周斌、刘伟,教师周霞、张谦、宁静、辛育林、庞国献等老师在7.20特大暴雨”的深夜,主动参加校内抢险排涝任务后,又迅速投入到“避险居民”安置工作中。他们又身穿红马甲,确定教师、排查宿舍,为避险转移居民做好各项接待任务。

在市政府办公厅、中原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学校志愿者与思源社区的党员干部组成临时党支部,全力保障安置点工作平稳有序、优质全面。7月21日学校办公室主任杨燕敏向全校教职工发出第一份志愿倡议,学校教职工迅速响应,副校长于蓉、中层干部张丽君、教师苑峰和来卫航等,涉水来到学校参与志愿活动,一干就是五昼夜。随着避险居民人数的逐渐增多,加强人群管理、丰富避险生活成了摆在志愿者面前的新问题、新考验。

志愿者杨燕敏从关心孩子成长的角度,将红色电影、动漫作品放到避险教室,组织家长和孩子们观看;志愿者苗畬带领学生志愿者为避险居民孩子举办“手工课”,教大家绘画、折纸、制作手工作品;志愿者刘刚参与红十字救援培训,在校园内教授避险群众必要的急救知识。志愿者马一鸣、来卫航、苑峰,打扫宿舍卫生,清洁避险居住环境。避险居民说:“学校的志愿者到处都有,只要我们需要,他们就在身边。”

7月22日,随着抢险救灾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驰援郑州的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的向郑州汇聚。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由于志愿工作服务到位,又承接了协助濮阳爱心组织奉献“爱心蒸包”的志愿任务。学校纪委书记史秀丽、中层干部辛云昌、张丽君,连夜协调场地、宿舍,帮助爱心组织搬运救援物资直到凌晨三点。7月23日起,郭宝生、王通、周乐生、吴廷鑫、李喜英等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陆续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物资设备、组织现场秩序、帮助搬运物资,在学校志愿者的帮助下,5000个热气腾腾的蒸包从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大门流向了最需要的人手中。

据统计,由于暴雨灾害,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避险安置点累计安置居民超过145户近400名群众,学校投入志愿工作师生达20人,整体志愿服务时间近240小时。社区干部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学校志愿者默默奉献,他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共同汇成了‘红色’的河流,紧紧包裹着避险群众,让他们安心、放心、暖心”。在该校安置点上,先后有新华社、郑州日报、大河报、郑州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闻讯赶来,积极报道救灾实况和典型做法,为全市抢险救灾定民心、聚人心。

协助核酸检测 “志愿红”加固防控墙

刚刚送走最后一批避险居民,7月31日郑州市拉响了“疫情防控”警报。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迅速召开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布置学校防控工作任务,重启疫情防控应急机制。

一方面,对避险场所要进行全面消杀刻不容缓;一方面,有接到了设置郑州市全员核酸检测服务点,加强防疫措施时间紧迫。校党委书记、校长李京辉在研究部署完整体工作后,戴上党徽穿上了“红马甲”,跟在校的教师们迅速组建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他们在校门口设置标语、树立提示牌,拉起专用通道,布置核酸检测场地。用“第一速度、第一效率、第一质量”的要求,快速完成了校园闭环管理和核酸检测闭环通道的建立,让学校周边居民在最短时间开始核酸检测。

时值三伏,就连晚上都会让人感到闷热。为加快核酸检测的效率,减少居民等待的时间,学校志愿者们跟医护工作人员一起连续战斗,日夜兼程。志愿者郑义、李彦辉、李水冰、赵建伟、时子超、陈卓(小)、何泊、杜晓燕、李芳、李刚、刘奇超、单华等老师,在值班期间全心投入核酸检测各项工作中,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筑起疫情防控防线。

看到医护工作者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超过12小时工作强度,学校志愿者看在眼里,敬在心里。党员志愿者苗畬主动请缨穿上隔离服,站在了医疗工作队里,做记录、拿试剂、做消杀,短短几个小时,都让他感觉到汗流如注,体力不支,但他依然坚持到深夜,直至送走最后一名居民。

郑州疫情防控形式复杂严峻,能在学校提供志愿服务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工作任务繁重、要求标准高,让几天来坚持志愿工作的教师感到吃力。为了保障核酸检测顺畅、严密,教师志愿者把自己的家属、孩子带到了学校,穿上志愿服,参加疫情防控,感受人间大爱。

中层干部杨燕敏从7月21日开始就住进了办公室,在志愿服务第一线已经连续工作了近十五天,从没有休息过一天。她的大学生儿子舒奕杨从抢险救灾开始就跟在妈妈的身边,搬运物资、组织活动、看护小朋友,只要看到志愿者们忙不过来的时候,他都回去搭把手。在协助核酸检测时期,舒奕杨是学校第一个穿上防护服、坐在医护人员身边的志愿者,很多居民从他身边经过,却没有留意这个防护服后面的志愿者是一个只有20岁的学生。在脱下防护服后,杨燕敏老师看着孩子湿透的衣服、捂出的痱子,心疼的说:“你长大了!”在特殊的时期,在一群特殊的人群中,教师志愿者坚持坚守、不惧困难、不记得失、迎难而上,给身边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每个志愿者的心灵里留下了善良、坚韧,勇敢和担当的种子。

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是郑州市尽早圈住疫情、封死蔓延、扑灭病毒的关键举措。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核酸检测点15天内连续4次协办社区核酸检测,累计服务人次达1.2万人。行走在校园里核酸检测区域内的“志愿红”用汗水、勇气、严谨,加固了全市的防控圈,加高了学校的防控墙。

参加路口执勤,“志愿红”登上央视频

在繁忙的校园防疫志愿服务工作之外,一批党员志愿者正奔赴连霍高速西三环北站,参加和市交警支队、市交通运输局的工作人员一同组成临时检查组,对高速口车辆所有驾乘人员的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逐一进行排查,对没有核酸证明的车辆进行劝返。

学校党建办主任王通向党员发起了号召,征集青年党员参加高速路口志愿服务工作。青年党员宋琳琛和陈文龙第一个报名参加,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一次次向过往车辆说明检查要求,登记有关信息、查验有关证件,回来后,皮肤通红,脸上留下了口罩的“晒痕”;党员志愿者王通、张洪涛,是夜晚执勤,虽然没有日晒与高温,但遭遇了大雨和蚊虫,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挥动手臂,对所过车辆耐心讲解,赢得了车主们的理解和赞赏。

党员志愿者苗畬是一位老志愿者,并不是他的年龄老,而是参与志愿工作的时间长,他从10年前开始进入志愿服务行列,创建“爱心织女团”、“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等学生志愿组织;他热心公益事业,参加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组织的活动,曾被授予“郑州市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在此次抢险救灾和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苗畬始终奔波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高速路口志愿服务中,他连续几天冒着酷暑、汗流浃背地坚守在劝返第一线。他说,“我们多跑一分钟,就能为车主们节省更多时间”。在央视对郑州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报道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皮肤“黝黑”的志愿者。在采访中他说:“我相信郑州一定能挺过去、河南一定中、中国的抗疫一定会取得胜利。”来自基层普通志愿者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福通过央视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郑州志愿者的辛劳付出与美好情怀,更展示郑州教育人的大爱与行动。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京辉说:“苗畬是我们学校在抗汛情、战疫情中,所有志愿者的代表,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与默默无闻的行动,无不体现出学校老师们在这特殊时刻所凝聚的力量。”

志愿服务不计报酬、无关名利。在最困难的时候,志愿者们凝结成坚强的臂膀,用坚持坚守扶危济困;在最需要的时候,凝练成了坚硬的链条,用勇敢担当力挽狂澜。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名志愿者,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授人以渔;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默默奉献,用人民教师的职责,撑起志愿者闪亮的“红装”。“坚持坚守、勇敢当担”就是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志愿者身上凝聚的精神力量,它滋养着全体教职工纯良的心灵,也指引着千万学子们成长的道路。